2005/01/03

心理經濟學─前景理論

轉載自財富週刊

心理經濟學─前景理論

年復一年,日復一日,發生在你我身邊的財富現象無窮無盡,顯得撲朔迷離。而我們,總是不斷嘗試著給這些淩亂的財富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釋,並借此預測未來。

邁入2003年,新年第一期《財富週刊》帶給讀者的,正是這樣一種解釋財富現象的新視角---從心理學角度研究經濟學。這就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、心理學家卡尼曼(Kahneman)帶給人們的『前景理論』新方向。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術遠見,歷來被視為當代經濟學的風向標。不少赫赫有名的經濟理論,當年正是從諾貝爾獎開始走向巔峰,為大眾所熟知的。剛剛獲此殊榮的『前景理論』自然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門理論。作為『前景理論』基石的心理學對經濟學產生的重大影響,也自然重又為世人所關注所重視。

而心理學的吃香,本身也折射出『911事件』以後彌漫在世人心中的不確定情緒。傳統經濟學崇尚的是基於精密數學模型的理性主義,而心理學則強調實驗,認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。回首2002年,世界經濟尚未走出低谷,恐怖襲擊時有發生,海灣局勢又開始日趨緊張……多事之秋,人們轉而從心理學中尋求對財富的理解,也在情理之中。

卡尼曼在做諾貝爾演講時,特地談到了一位華人學者的研究成果,他就是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終身教授、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行為科學中心主任奚愷元教授。奚教授用心理學來研究經濟學、市場學、決策學等學科的問題,是這個領域的主要學者之一。日前,奚教授在復旦大學和中歐工商學院發表演講,採用大量的實例闡釋了前景理論與傳統經濟學的區別,以及心理學對傳統經濟學的修正。

《財富週刊》在本文中截取的,正是演講中的精彩片段。細細讀來,您會發現:小到個人購物消費,企業的風險決策,大到國家公共政策的制定,社會上林林總總的財富現象,都與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。

習慣?不習慣?

開始上早班了,習慣了半夜無人安靜的辦公室之後,還真不習慣辦公室裡有人的情況。= =a

時差是另一個困擾我的問題。原本習慣白天睡覺半夜上班,現在卻是完全顛倒過來,白天上班晚上睡覺。結果就變成,早上上班時一直想睡覺,下班之後反而精神來了。